發布時間:2020-03-13所屬分類:教育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摘要意象是詩歌之魂,基于意象的研究性學習無疑是古詩最有效的學習方式。根據古詩文特點與學生的認知規律,開展古詩意象研究性學習的路徑可以確殳為:主題確立-意象切入-意象還原-意象捕捉-意象對比-意象營建-主題匯報。 關鍵詞 古詩 意象 研究性學習 路徑 統
摘要意象是詩歌之魂,基于意象的研究性學習無疑是古詩最有效的學習方式。根據古詩文特點與學生的認知規律,開展古詩意象研究性學習的路徑可以確殳為:主題確立-意象切入-意象還原-意象捕捉-意象對比-意象營建-主題匯報。
關鍵詞 古詩 意象 研究性學習 路徑
統編語文教材選入的大量古詩文將給語文教學提供豐富的課程資源。當我們擁有大量的古詩課程資源后,如何進行研究學習呢?意象是詩歌的基本元素,是詩歌的靈魂。古詩之妙,專求意象。可見,基于意象的研究性學習無疑是古詩最有效的學習方法之一。那么,基于古詩意象的研究性學習應該如何進行指導呢?筆者從學生學習的路徑作簡要闡釋。
—、主題確立
主題確立是研究性學習的第一步。小學生研究古詩,如何確立研究主題呢?只有充分尊重兒童,立足兒童生活,依據統編教材古詩課程資源,尋求與兒童生活場境相匹配的研究主題,讓學生親近古詩,方可激發兒童學習古詩的興趣。根據課程的年段目標與學生心理特點,先期研究主題的確立,可以是單首詩的學習,也可以是基于單個意象開展研究。如描寫荷花的古詩、描寫夏天的古詩、描寫兒童的古詩等等。隨著年段的升高,兒童習得古詩數量的增加,可以讓研究主題范圍走向廣闊、走向深入,讓古詩之間彼此建立聯系。如描寫花的古詩,四個季節狀物的古詩, 描寫人物的古詩,描寫田園的古詩,贊美祖國河山的古詩等等。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引導學生確立研究主題還可以是多元的、交叉的、反復的。如高年級可以進行“夏季中描寫花”“田園詩中寫人”等交叉的意象主題的古詩研究。在主題確立過程中,學生逐步形成了基于研究主題的思維圖式,古詩學習走向了層次化、序列化和網絡化。
二、意象切入
意象切入是研究性學習前對學生研究熱情的喚醒,是教師根據研究確定的主題,選取古詩中蘊含的經典意象,采用語言描摹、鏡頭特寫、畫面還原等方式進行意象再現,實現對古詩研究主題的情境營造。教師實施此環節的目的是用群組的經典意象擦亮學生欣賞古詩美的眼睛,發現并體味意象呈現的唯美意境,從而激發學生研究古詩的興趣,喚醒古詩意象的研究意識,增強古詩研究的動力。
如在引導學生進行“眼中景— 欣賞田園風光” 主題研究性學習時,可以這樣進行意象切入的設計: 首先選取一些描摹“田園風光”的古詩,讓學生欣賞, 接著,運用言語描摹的方式介紹“田園風光”古詩的情境,讓學生邊聽邊想象,而后,利用畫面還原,讓學生聚焦經典意象。借用杜甫的《絕句》來說明:出示“西嶺千年不化的積雪,住宅前停放著萬里駛來的航船”讓學生補充“兩個黃鵬”“翠柳”“一行白鷺”等畫面,喚醒古詩意象的研究意識。借用田園風光中的經典意象切入,讓學生的思緒回歸田園。眼前看到田園之景, 耳邊聽到田園之聲,感受詩人創作之情,體驗到眼中的田園風光是寧靜的、愜意的、安閑的、令人神往的。
三、 意象還原
意象還原是古詩意象研究性學習的開始階段。一首詩其實就是詩人自我情感與心靈的真誠流露,但對閱讀者來說,閱讀的過程就是意象還原的思維過程。古詩文中的意象還原就是引導學生通過疏通古詩中的語言障礙,大致了解古詩表達的意思,然后將古詩詞的語言符號轉換成一個個具體可感、立體靈動的意象,去感知文本中描摹的物象及相應場景,通過聯想及想象,將詩句所描述的-系列畫面在腦海里得以重現,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意象還原是讀者經歷作者反向創作的過程,也是“言-象-意”思維轉換的過程。
.再以“眼中景— 欣賞田園風光”主題為例,根據統編本教材呈現的古詩課程資源。學生尋找到了一首又一首田園風光的古詩。他們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古詩通過“疏言-顯象-悟意-化言”的路徑進行意象還原。如一位學生對蘇軾的《惠崇春江晚景》進行意象還原,最終化言為:“初春,萬物復蘇,靜靜的江岸上竹林的新葉已被春姑娘染得嫩綠,在竹林外最引人注目的是早開的三兩枝桃花,色彩艷麗,向人們報告春的信息。在岸邊那等候了漫長的一個冬季的鴨群,早已按捺不住,急忙跳入水中嬉戲,享受著池塘給他們帶來的快樂,時時發出’嘎嘎'的聲響。在一江春水的滋潤下,滿地的簍蒿開始變綠,蘆芽兒迫不及待地打量著這個春天,此時的河豚也借著水暖正逆流而上返回大江。這一切無不充滿了春天的氣息和生命的活力,惹人喜愛。”只有對古詩意象與意境的準確理解,對詩人情意的深刻領會,才會有這樣清晰淋漓的意象還原。
四、 意象捕捉
意象捕捉是古詩意象研究學習的深入階段,是學: 生通過對古詩的研究性學習,把相同主題的若干首古: 詩歸并,形成了“類”詩詞的集合。學生憑借自己敏銳: 的洞察力,發掘“類”古詩中蘊含的相同主題的“意象: 因子”,體會“意象因子”在表情達意上的神韻,發現古: 詩意象之美妙。 :
還以“眼中景— 欣賞田園風光”主題為例,可以這樣進行意象捕捉方法的引導。首先,根據古詩課程 :資源,學生尋找《鳥鳴澗》《惠崇春江晚景》《山居秋瞑》 :《春曉》《宿建德江》《鹿柴》等系列“田園風光”的古詩, :讓古詩課程資源形成學生“田園風光”的單元詩集。其 :次,學生通過對單元詩集的意象還原,捕捉“田園風 ■光”組詩中相同的“意象因子”:家禽、飛鳥、莊稼、小 :船、田野、山水、樓臺、民居、小橋等景物。接著,學生發現這些“意象因子”通過詩人的組合,建構出一幅幅和 :諧廣闊的自然生活圖景,體味到詩人表達含蓄而豐富 1的情思。最后,引導學生體會古詩借意象表達情意之 ;美妙,從而喚醒了兒童“捕象體意”的古詩研究意識。
五、意象對比
意象對比是把學生獲得的主題意象,通過尋找相同點、不同點,建立象與象之間的多種聯系,讓意象在學生的心中更加豐盈、理解更加多元。在小學階段進行意象對比的方式有以下三種:一是對同主題下不同物象的對比研究;二是對同物象不同主題的對比研究;三是同主題下不同意象組合的對比研究。
還是以“身邊事— 洞察田園之事”主題研究性學習為例,可以這樣進行意象對比的策略引導。首先, 引導學生進行同主題下不同物象的對比研究。學生通過對“田園之事”類古詩的研究學習,捕捉到的古詩中的田園物象有:種瓜,鋤豆,養蠶,插秧,摘果,耕田,編織,收割……我們可以讓學生聚焦辛棄疾《清平樂•村居》中的物象讓學生進行對比研究,學生發現詩人通過塑造祥和圖、勞作圖、手工圖、嬉戲圖,淋漓盡致地展現了一家五口各自在鄉村生活的不同情態,表現了田園之美和人情之美,體現了詩人對悠閑、安寧的田園生活的無比向往與羨慕。其次,引導學生進行同物象不同主題的對比研究。如在《清平樂•村居》《憫農》中都有耕作的物象,但是他們表達的主題卻不同。“大兒鋤豆溪東”表達的是田園風光中勞動者勞作時悠閑自得的情景;“鋤禾日當午”描繪的是勞動者辛勤勞作,艱辛付出的生活場景,提醒人們珍惜糧食。最后, 引導學生進行同主題下不同的意象組合的對比研究。如引導學生對《夏日田園雜興•其七》《清平樂•村居》兩首詩的意象組合進行對比研究,學生在對比中發現二者不僅主題相同,而且含有共同的意象因子,如鋤豆、搓麻線、編雞籠、兒童嬉戲(剝蓮蓬,學種瓜);不同點是他們選取的意象及組合的方式不同,并體會到這種不同來緣于詩人對鄉村田園情感寄托的差異及意象營建上意象選擇的差異。
推薦閱讀:語文中古詩文學習新技巧應用
六、 意象營建
意象營建是古詩意象研究性學習的“化我”階段。是學生將捕捉到的詩詞中的經典文化意象,通過自己領悟其表達的神韻,破譯詩人意象表達密碼,最終形成了學生自我對經典意象的解讀建構,審美表達。
在“眼中景— 欣賞田園風光”主題研究性學習中,可以這樣進行意象營建的策略引導。兒童通過古詩的意象還原,捕捉到田園風光古詩中的“意象因子”,自我結合日常生活的場景,而后進行意象重組建構,描摹心中自我創造的“田園風景”。如“門前的小溪清澈見底,探身便可瞧見一尾尾魚兒。兩岸嫩柳成蔭, 映在水中。水面上一群鳧水的鴨子,順流而下。遠處一只漁船,靜悄悄地停泊在岸邊。眼前的美景,真象一幅幅美麗的圖畫呀! ”學生利用田園風光中的“河水” “綠柳”“鴨子”“漁船”等一系列的“意象因子”,建構岀了自我的初夏鄉村美景,給人以視覺上的美感。通過田園風光鏡頭式的意象描摹,讓捕捉到的古詩中的 “意象因子”鮮活豐盈起來。
七、 主題匯報
主題匯報是古詩意象研究性學習的升華階段。講解是學習效益最高的學習方式。當學生對自己研究的主題有了階段性成果時,學生此時存在兩種狀態:一種狀態是學生想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分享給別人,得到了別人的贊同、認可,或者是指點、補充,獲得同一主題下深度對話的體驗;另一種是學生在主題研究時, 往往處于凌亂無序狀態,當需要講解時,學生感覺研究的深度不夠,系統不完整,還需要圍繞不足之處進一步去研究學習。利用主題匯報,讓學生主題的研究走向系統、走向深入、走向科學。
在這樣的主題匯報中,匯報者,分享著自己的研究成果,同時也分享著自己研究的快樂;聆聽者,獲得了別人的研究成果,同時也捕獲了研究的靈感。在這樣的彼此交互影響下,形成了古詩意象學習研究的共同體,達到了彼此共同成長。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