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0-03-09所屬分類:經濟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摘要 :供應鏈金融業務主要是提供給中小企業或 小微企業綜合的金融解決方案。 該業務在大陸雖然推行十多年,但是 因為供應鏈上的信息不完全透明,所 以制約 了該業務的發展 。互聯 網企業利用互聯網科技 (西方稱金融科技FinTech,FinancialTechnology)跨業進
摘要 :供應鏈金融業務主要是提供給中小企業或 小微企業綜合的金融解決方案。 該業務在大陸雖然推行十多年,但是 因為供應鏈上的信息不完全透明,所 以制約 了該業務的發展 。互聯 網企業利用互聯網科技 (西方稱金融科技FinTech,FinancialTechnology)跨業進軍金融市場,沖擊 了傳統金融市場業者 ,而其 中的 “區塊鏈”技術更是在2014年、2015年炒得沸沸揚揚,連花旗銀行、瑞銀、紐約梅隆、高盛、摩根 大通等銀行都 巨額投資在區塊鏈技術研發。國內外學者和專家也紛紛提 出區塊鏈技術對未來金融業的影響 ,主要是 因為區塊鏈具有開放性、去中心化(去中介)、可追溯性、真實驗證且不能篡改等特征 ,而其中的去中介化直接威脅到傳統金融業中介的角色。但 區塊鏈技術對供應鏈金融業務推廣, 可能是幫助銀行 突破瓶頸的最佳方案。
關鍵詞 :區塊鏈 ;供應鏈金融;金融科技 ;互聯 網科技
一、 供 應鏈金融 內涵與演進
供應鏈金融強調的是上 、下游成員企業相互競爭與相互協作的特殊關系,申言之 ,誰有競爭優勢誰有話語權 ,誰來制定交易條件與習慣。而特殊關系則是 ,從最初級的原物料 ,經過加工 、制造 、運送到最終消費者整個鏈條,形成了該行業特性 。在此種情形下,金融機構了解上、下游議價能力與行業交易特性 ,經過風險評量 ,提供綜合化 、多樣化和客制化 的金融產品或服務 ,滿足鏈條上成員企業金融需求的解決方案。
1.1供應鏈的內涵
1.2供應鏈金融的演進
1.2.1供應鏈金融 1.0以人工授信審批為主。供應鏈金融的模式被籠統稱為 “I+N”,銀行根據核心企業 “1”的信用支撐,以完成對一眾中小微型企業 “N”的融資授信支持 (朱志超,2015)。供應鏈金融 1.0銀行授信依托核心廠的信用 ,來緩解銀行對其上游 的供應商或下游經銷商授信風險 ,采取人工授信,一事一議 ,所以無法借助科技手段達到批量獲客。
1.2.2供應鏈金融 2.0以銀企直聯為核心。核心企業采取自動化的 ERP來管理供應鏈 ,以降低庫存成本和及時響應客戶需求 ,此時銀行為了提高服務競爭力 ,遂與核心企業達成 “銀企直聯”的協議 ,由于得到核心企業 的配合 ,銀行除了可 以依托了核心企業 的信用對上游供應商與下游經銷商授信外 ,還可以達到批量獲客 目的。
1.2.3供應鏈金融 3.0以三流合一平臺為核心。供應鏈金融 3.0是以平臺為核心 ,整合商流、物流、資金流成為三流合一的信息平臺,銀行握有供應鏈條上所有成員企業的交易信息 ,以 “互聯網 +”的思維模式 ,鼓舞了銀行不斷的創新或改革商業模式,打破了-V\定律 ,讓銀行瞄準著 80% 的中小客層。由于有先進的互聯網技術支持 ,可以大幅的降低銀行操作成本與風險管控成本。
相關期刊推薦:《信息系統工程》雜志是由天津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主管,天津市信息中心主辦、國家信息中心及各省市信息中心為支持單位的科技類月刊。重點報道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建設的方針、政策,交流信息系統建設的規劃、方案和成果,介紹信息技術和應用的實例和經驗。
二、區塊 鏈異軍突起
2015年 IBM研究報告,提 出全球投資在科技金融的金額從 2008年的 9億美金 ,到 2013年成長 3倍多到 30億美金, ◆周立群 李智華且預估至 2018年全球投資在金融科技的金額將超過 8O億美金 ,探究其背后快速成長的動能是什么呢 ?是因為在互聯網、物聯網推波助瀾下 ,人與人、人與物和物與物皆相連在一起 ,引發企業不斷 的創新產品、服務和商業模式 ,而萬物相連也打破傳統商業模式或交易模式 的藩籬 ,企業跨業競爭已經成為新常態。互聯網企業利用云計算 、移動技術、大數據分析技術 、社群技術和區塊鏈技術 ,跨業進入銀行業與傳統商業銀行競爭 ,且侵蝕商業銀行的市場,因此 ,銀行業也紛紛投入大量的人力 、物力在金融科技研發上 ,企圖以此抵擋互聯網企業的沖擊 ,期望金融科技可以帶來產品創新機遇與更好的管控風險,借此增加其競爭力。
2.1區塊鏈 內涵。有學者、專家認為區塊鏈技術會顛覆傳統銀行 的業務 ,那什么是區塊鏈 (Blockchain)? 區塊鏈技術形成的基礎是因為互聯網普及化和電腦運算能力的大幅度提高, 這兩點給區塊鏈基于網路分布運算的 “去中心化數據存儲技術”提供所需的帶寬和運算能力支持。
從底層通訊層看 ,區塊鏈是在點對點網絡中通過廣播在網絡節點之間進行交易記錄更新 , 而各網絡節點各 自完整的存儲交易記錄備份。
從協議和應用層面上 ,不同的開發者可以根據 自己所需求的應用場景, 自行定義交易記錄所包含的內容、新 區塊產生的條件和加解密算法等等 。
在最終用戶看來 ,區塊鏈是一個帶有時間戳的帳務記錄系統 ,具有公開、透明、可信 、歷史記錄不可更改等特點 ,因為具有這些特點 ,使得 區塊鏈技術非常適合作為金融交易的輔助工具。也正因為如此 ,比特幣才被選為區塊鏈技術的第一個正式應用并獲得巨大成功。所以中國人 民銀行美洲代表處宋湘燕 、黃珊稱 區塊鏈通俗地說就是一個公開的分布式賬簿系統。
2.2區塊鏈發展 。梅蘭妮 ·斯萬在其著作 “區塊鏈—— 新經濟藍圖及導讀” 中, 將區塊鏈技術 的應用層面分為以下 三種 :
區塊鏈 1.0:就是 比特幣,主要運用在貨幣移轉、匯兌和支付系統。
區塊鏈 2.0:智能合約 ,區塊鏈技術被運用在金融或經
濟市場,延伸到股票、債券 、期貨 、貸款、按揭、產權 、智能資產等合約上。例如,把無形資產 (如著作權 )編碼保存為數字資產發布在 區塊鏈上 ,再蓋上 日期時間戳 ,可以做為未來的一個證明。
區塊鏈 3.0:區塊鏈 3.0是超越貨幣、金融市場以外的應用 ,特別是政府、科學、健康、文化和藝術上。
2.3區塊鏈特性
2.3.1去中心化。區塊鏈是去中心化的、公開透明的交易紀錄總賬 ,數據庫由所有的網絡節點共享,由使用人更新 ,由全民監管 ,但是卻沒有人真正擁有和控制這個這個數據庫。它像一張具大的可交互電子表格 (梅蘭妮 ·斯萬 ,2016)。數據采取分布式核算和存儲 ,沒有中心化的特定硬件或管理機構 ,區塊鏈 中的數據塊由整個系統每一個節點來共 同維護 ,且每個節點都有一樣的權利及義務 (宋湘燕 、黃珊 ,2o15)。
2.3.2可追溯性。可追溯性是區塊鏈的核心價值之一 ,這是我們現有的金融體系不易做到的。銀行貸款授信報告 中,一 定會載明借款人的資金用途 ,借以將貸款投放到正確的地方 ,但實際上銀行很難用科技手段 ,追蹤到貸款真正投放至何處 ,但匯豐銀行 的研究報告 ,建議央行可以利用區塊鏈貨幣的可追溯特性 ,來執行貨幣政策的精準投放。
2.3-3信用移轉。在互聯網上交易常因信用問題而發生糾紛 ,因為互聯網雖將交易信息移轉 ,但是無法達到信用移轉。區塊鏈整個系統中的所有參與方無需相互信用就能夠完成各類 的交易 ,因為一旦信息經過驗證添加到區塊鏈上 ,將會永久地分布存儲起來 ,除非能夠同時控制超過 51%的節點 ,否則僅對一個節點上 的修改對數據庫是無效的,所 以區塊鏈上的數據是很可靠的,可以達到信用移轉功能。
2.3.4身份驗證。ShoCard公 司讓用戶組織好 自己的個人信息,比如姓名,社保賬號 ,出生年月,銀行卡號 ,照片等 ,然后對這個用戶數據提取一個數據指紋 ,就是算出一個哈希值 ,用戶通過 自己的私鑰把這個哈希值放到區塊鏈上。然后這個用戶給一家第三方認證機構發起認證請求 ,這個第三方可以是銀行,可以是稅務機關,可以是公安局 ,可以是中國電信 ,也可以是一個私人公司,隨后第三方認證機構通過比如撥打電話,當面核實 ,短信驗證等方法驗證用戶信息的真實性 。
三、供應鏈金融推廣面臨的瓶頸
大陸從供應鏈金融 1.0的 “I+N”商業模式發展至今的供應鏈金融 3.0 “N+N”, 約有十幾個年頭 ,經 IBM公 司于 2012年研究調查結果 ,供應鏈金融產品約 75% 在存貨融資與預付款融資 ,銀行仍局限于傳統的抵押貸款思維 ;然而保理業務僅 占25%,銀行仍無法 回歸依托貿易融資具有 自償性的特性授信 ,簡而言之 ,銀行無法僅 以買方還款做為第一還款來源進行授信,追究其原因就是風險考慮。因為銀行在供應鏈金融 中的風險管理 ,是依托著核心企業的信用 ,垂直的 5O 信息系統工程 I20167.20 對其上游供應商與下游經銷商授信 ,為確保銀行債權,銀行推廣供應鏈金融業務面臨以下瓶頸 :
3.1授信對象的局限性。由于全國征信系統 尚不完備 ,供應鏈上的中小或小微企業存在信息不對稱, 銀行無法直接對其授信,因此銀行授信是依托著核心企業的信用 ,不論是核心企業對上游供應商的最終付款責任 ,或是對其下游經銷商的擔保責任或調節銷售 ,皆以核心企業的信用為杠桿衍生出來的授信 。銀行除了需要核心企業配合外,銀行也只能局限于核心企業的一級供應商或一級經銷商 (即與核心企業直接簽約的供應商與經銷商 ),至于二級以上的供應商與經銷商 ,則因為與核心企業無直接采購或銷售合約 ,所以銀行無法提供融資需求。
3.2科技整合的局 限性。核心企業雖能滿足銀行單獨授信的標準 ,但其 自身的科技系統 ,是否能將供應鏈條上的上、下游成員企業交易訊息整合一起 ,使得鏈上 的采購信息與銷售信息透明且可信賴 ,這決定了銀行是否獲得對稱的信息而支持對上下游成員企業的授信。另外,交易信息的真偽如何驗證 ?交易信息是否被篡改等等問題也制約著供應鏈金融業務的推廣。
3.3交易全流程的可視性。供應鏈金融是整合 了商流 、物流與資金流,如果線上的商流與線下的物流無法達到信息透明且全程可視,銀行對押品的控貨權可能產生風險疑慮 ,也會制約供應鏈金融業務的發展。
四、區塊鏈打通供應鏈金 融的瓶頸
基于風險管理的考慮 ,銀行僅愿對核心企業有應收賬款義務的上游供應商 (一級供應商 )提供保理業務 (應收帳款融資 )或是對其直接下游經銷商 (一級經銷商 )提供預付款融資或存貨融資,因為銀行信賴核心企業 的控貨能力或是調節銷售能力。反之,除了一級供應商或經銷商外 ,銀行一般不愿直接授信。另外 ,在金融實際操作上 ,銀行非常關注應收帳款債權 “轉讓通知”的法律效力 ,所以都會要求一級供應商或核心企業簽回 “債權轉讓 同意書”,如果一級供應商或核心企業無法簽回,也會造成銀行不愿授信。
若銀行在區塊鏈技術支持下 ,開發一個供應鏈金融 “智能保理”業務應用系統,提供給所有供應鏈上的成員企業使用,二級供應商利用 “智能保理”系統將開給一級供應商的發票上記載著該應收帳款 已轉讓給某銀行的編碼 f編碼 A),發布在區塊鏈上 ,一級供應商在此發票紀錄上添加其他必要的編碼 (編碼 B)之后連同原轉讓信息變成編碼 A+B,再發布在區塊鏈上 。依合同法第 79條和第 80條規定 ,此智能發票已達到債權轉讓法律通知的效果 ,核心企業 當貨款到期時依法應直接將款項付給銀行 (如下圖)。此外 ,銀行也可以利用 “智能保理”系統追溯每個節點的交易,勾畫出可視性的交易全流程圖,所 以區塊鏈技術為推廣供應鏈金融 “保理”業務到核心企業的二級以上的供應商提供良好的基礎。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