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整合與銀行業自由之路論文發表哪家好
發布時間:2013-07-09所屬分類:經濟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市場經濟理論告訴人們,計劃和市場都是進行資源配置的一種手段,資源只所以需要配置在于資源的稀缺性,我國經過幾十年的實踐證明了市場經濟較計劃經濟能夠更好的配置資源,所以開始了市場經濟導向的經濟體制改革,企業成為市場經濟的主體,在市場中完成具體的
市場經濟理論告訴人們,計劃和市場都是進行資源配置的一種手段,資源只所以需要配置在于資源的稀缺性,我國經過幾十年的實踐證明了市場經濟較計劃經濟能夠更好的配置資源,所以開始了市場經濟導向的經濟體制改革,企業成為市場經濟的主體,在市場中完成具體的資源配置職能。銀行作為
金融企業,其主要的職能也是進行資源的配置,銀行存在的價值在于經濟資源配置的不完善和不充分,存款人的錢用不了,而貸款人的錢不夠用,銀行的金融中介職能就是發揮資金的以有余補不足的作用,使資源得到充分利用。銀行業無論產品競爭還是服務競爭,最終還是體現為銀行參與經濟資源配置的效率水平,誰能夠更好地促進經濟資源的配置,誰就能夠在未來的競爭中獲得競爭優勢。一切的金融產品、服務和交易,其本質就是在不斷地整合經濟資源,優化對經濟資源的配置,即不斷地降低全社會經濟資源配置的成本和提高資源配置的效率。
金融對經濟資源的整合力體現在三個層次,一是通過資金的支持促進優勢產業的發展,以錢生錢,對應的是存款立行戰略,貸款是業務收入的主要來源。二是通過改善資源組合提高資源配置的效率,以產品創新和對新技術的應用來生錢,中間業務收入占50%以上,對貸款收入的依賴不斷降低,人力資本價值不斷提高。三是通過金融運行進行市場或產業的整合,以整合產業和市場生錢,進行以資本和產業價值鏈為紐帶的市場運作,完全依靠企業智慧形成獨特的競爭優勢,無形的知識資本占主導地位。
目前,銀行業的發展多處于第一個層次上面,即通過資金支持促進優勢產業的發展。現在中外銀行不約而同地進行積極的市場營銷,不斷的推出新的存款產品、貸款產品和中間業務產品,銀行業競爭處于產品競爭階段,所以有的銀行被稱為金融百貨公司,以說明它的產品豐富,銀行象眾多的產品公司一樣,靠賣產品、方案和服務來賺錢。在這個方面,銀行是被動地參與經濟資源的配置活動,產業具有資源配置的主動權,如電力、石化、煤炭等大行業,主宰著社會經濟的進程。比如棗莊,因煤而興,又因煤而衰,銀行業在參與經濟發展過程中被動地給付貸款。再如前幾年的股市,大量的資金從銀行被轉入股市,再如目前的房地產業,經過幾年的高速發展,集聚了大量的銀行資金。產業的興衰帶動著銀行的興衰。北京大學經濟研究中心教授陳平講過,商業銀行的呆壞帳成因中有一個外重要原因是這種被動參與造成的,如房地產熱,各家銀行紛紛趕熱潮,結果追在了尾巴上,今年這個行業熱,明年這個行業就慘,因為投資過度,沒有利潤空間,熱潮行業多半前面的人賺后面的人的錢,銀行最終成為墊底者。前幾年海南房地產熱,這幾年美國電信熱都是典型教訓。同時,利率市場化也使銀行業的利潤日趨微薄。
中小股份制銀行進行市場競爭的一個重要特點是抓大項目,大企業。如上市公司,有限的資金投放到少數的幾個項目上面,在初期階段看不出風險,但資源的過度集中,以及資產帶動膽略的風險是顯而易見的。陳平講,用房地產、機器設備做抵押是最原始的擔保方式。誰都愿意借款給國有大企業,但經濟發展越快,技術更新速度越快,大企業創新就越難。大企業技術過時,銀行呆帳就會大大增加。
那么既然有這種風險就放棄投入也是不可取的,就如同吃甘蔗,要看哪一段,在企業興衰的過程中要把握好吃到最好的一段,而不要吃到尾巴。因為風險無處不在,對銀行來講重要的是進行動態把握,掌握好收回資金的時機,從一定程度上講,收回投資比選擇投放更難。好象炒股票,出貨比進貨難是公認的。對銀行來講,選擇項目、企業進行投入方面,隨著新的經濟增長點的不斷涌現,機會是很多的,成功的可能性也很大,但關鍵要掌握好回抽資金的時機,一條道走到黑,往往容易被項目套牢。中外有許多例子,國內,鄭百文是個例子,其他上市公司中也有很多例子,上市之初,銀行爭相貸款,形勢大好,表面看沒有風險,后來,由于市場變化,企業投資決策或經營管理不善,逐漸被ST、PT,多數企業背上沉重的貸款包袱,自然沒法還上,難受的最終還是銀行。由地方政府參與操作的項目風險也不能輕視,企業享有大量的政策優惠,可以少交或不交稅金,財政控股,政府官員經營等情況,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會逐漸顯示出其弊端,投資上項目往往缺少科學的決策機制和應有的產權約束,企業產權結構、法人治理結構不健全,企業主要領導換了,企業經營的困難時期就來了。我市的許多企業本來很紅火,主要領導人一走,企業即陷入困境的情況很多。這種情況也要作為銀行資金投入的重要考慮。誠然,項目是好項目,產品也有市場,但企業運行機制不科學,法人治理不完善,產權不明晰等情況都是今后企業發展的隱患,也是信貸資金風險的主要源頭。
國外,2002年美國銀行業遭遇寒流、歐洲和日本的銀行業虧損嚴重。其中,美國花旗銀行在能源、零售、有線和媒體、電信及航空業的貸款壞帳率大幅上升,其根本原因是泡沫和丑聞。瑞士信貸銀行2002年虧損創新記錄,達到24.9億美元,虧損的原因,一是卷入華爾街丑聞(不規范經營)而支付大額賠款;二是電信、高科技、能源公司的大量破產,貸給他們的錢無法收回。
由此可見,無論什么產業都會有冬天來臨,只有精確把握市場經濟的脈搏,做到有進有退,進退自如才能防范壞帳風險。這就要求不斷提高銀行的市場分析能力,對宏觀經濟,產業周期、國家政策和被投資企業的微觀管理都要有精準的把握。
現在,中外資銀行在中國市場上開始進行真刀真槍的競爭,中國經濟發展潛力巨大,市場機遇層出不窮。有人分析說,中國房地產市場起碼要興旺30年,城市化進程中,有幾億農民轉化為城市人,都需要住房,這是從理論和宏觀上講的,具體到某個房地產企業或項目則不一定賺錢,許多企業不斷創立、發展、壯大的同時,有許多企業正不斷陷入困境,甚至破產倒閉。在這個市場進程中,銀行業要不斷克服市場信息不對稱和逆向選擇的風險,才能永葆活力。
無論傳統產業還是高新產業,對銀行來講都存在著市場,不能講一個地區沒有新興產業仿佛就沒有投資方向了,實際上,傳統產業也大有可為。比如棗莊的煤炭、水泥產業,如能有效組合,遵循市場經濟規則,完全可以振興棗莊經濟。在以前,資源型城市僅靠出售資源,賣煤炭、水泥來發展,惡性競爭,沒有形成規模優勢,沒有對資源進行高附加值的深加工,結果總量很多效益卻很少,眾多的小水泥、小煤炭在同一地區,競相壓價,結果是產量上去了而收入卻沒有增加。產業發展的一條規律是,越是處于產業鏈條的底層,掙得的錢越少,越是處于產業鏈的上層,掙的錢越多。我們的皮鞋二三百元一雙,到意大利貼上牌子,二三千元一雙。同樣是我們的產品,由于在參與社會化分工活動中處在初級階段而不能獲得較大的利潤。作為生產企業,必須掌握產業鏈的整個情況,抓住核心才能成為真正的贏家。新疆屯河原來年生產水泥40萬噸,在方圓60公里的地域內,還有四五家規模不等的水泥企業。年產100萬噸的新疆水泥業“老大”新疆水泥與它相距不到50公里,對于銷售半徑約為500公里的水泥行業來說,“諸侯割據”的惡性競爭使每個企業都苦不堪言。后來,新疆德隆公司對新疆水泥行業進行了整合,使幾家水泥廠變成了一家人,年產量迅速由250萬噸躍升到550萬噸規模。占新疆水泥產量的60%,一舉奠定了天山水泥全國第三、西北最大的水泥企業的地位。資源整合的效益顯而易見。棗莊市的水泥產業、煤炭產業與新疆原先的水泥產業狀況非常類似。以煤炭講,各個區縣、甚至鄉鎮都開辦自己的小
煤礦,規模小,技術水平低,管理粗放,分散的資源配置成本高,效率低,效益一直上不去。全市百強民營企業中,煤炭企業15家,水泥企業30家,可見資源開發的分散程度,煤炭、水泥企業占百強的45%,說明了棗莊經濟仍然沒有擺脫資源依賴的狀況。棗莊是資源城市,煤炭、水泥等大宗物資特別依賴運輸行業,按理說,應該形成一兩家大型的運輸企業集團,但卻沒有,這也反映了本地資源配置的不充分特點,即對經濟資源的整合還遠遠不夠。產業多數做不大,做不強,地區經濟整體水平就不能上臺階、上檔次。
在這個特定市場環境條件下,銀行放貸給這些企業存在較大風險,一是政策風險,小水泥,小煤炭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在被關停之列。二是市場風險,水泥行業正加快整合步伐,3月19日《中華工商時報》上一篇《水泥大鄂開始行動》的報道,中聯水泥吃進大同水泥,中國聯合水泥市場將戰略布局定位于“控制中原,輻射京津,沿隴海一線成片形成大區域控制”,在控制中原的市場戰略中,已有河南南陽、山東魯南、江蘇巨龍的布局。濟南的山東水泥集團也是不斷擴大擴張膨脹的目標。三是企業自身風險,棗莊市大型水泥企業多由政府主導,沒有明晰的產權關系,在新一輪的經濟發展中,地方政府為當地財政利益存在盲目擴大投資、重復建設等問題,嶧城、市中、滕州都上了很大規模的干法水泥生產線,將來存在很大的市場競爭壓力。作為銀行,如果僅看到目前的企業狀況還不錯就放貸款,而不去考慮大的政策環境和全國乃至全球的市場環境,往往容易陷入被動的境地。
銀行對經濟資源整合力的第二個層次是通過改善資源組合提高資源配置的效率,以產品創新和對新技術的應用來生錢,中間業務收入占50%以上,對貸款收入的依賴不斷降低,人力資本價值不斷提高,銀行的經營不斷走向自由。國內銀行業在這個層次上還處于發展的初級階段,發達國家的銀行業在這個方面走的要遠一些。其前提條件首先是銀行內部資源配置的市場化,其次是社會經濟資源配置的市場化,也就是市場在整個社會經濟資源配置中發揮作用的廣度和深度,即市場經濟的發展程度。在第一個層次上銀行業的競爭主要體現在產品、服務競爭,我國銀行業目前在這個方面發展的還不夠充分。在第二個層次上的競爭則主要體現在組織架構、銀行功能、行為邊界、業務流程的再造上面。周小川在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03年會上指出,中國的銀行體系須重視微觀層面改革,包括銀行業正面臨著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市場定價,基本的制度創新,公司治理結構方面的改革等,正是說明了這個問題。國有商業銀行的整體競爭優勢還遠遠沒有得到發揮,分支機構管理模式在市場營銷、資源配置上面條塊分割,在資源、信息、人力資本、市場要素的配置上效率低下,遠不能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
目前,全國主要商業銀行的不良資產1.8萬億元,這些資產已經形成一個巨大的市場,但目前還缺少交易機制,隨著金融改革的深化,不良資產的交易規模會不斷擴大,處理方式也會不斷創新,不良資產甚至優良資產將成為構成資本市場、產權交易市場的重要因素。
從國內范圍看,市場經濟起步較早的地方,傳統銀行也改革的力度就大一些,有的地方出現了私人銀行,國有銀行的效率也非常高,組織體系更加適應市場發展的要求,而相對落后的銀行業效率仍然很低,說明市場化程度對金融改革的影響是非常大的。
銀行業整合資源的能力體現在對供給與需求的深刻理解之上,不是體現在籌資能力方面,也不是體現在項目選擇與資金投放方面,而在于成功回收資本并實現收益。以上兩點僅是銀行經營的過程,而后者才是結果。銀行的經營過程應該是尋找好的商業機會—投入—整合—出售—回收,不斷縮短其運行過程所占用的時間和所占用的資源。
許多企業逃廢銀行債務,使銀行背上了沉重的包袱,一個重要原因是缺少產權交易市場,不能及時將債權變產權,進行轉讓交易。銀行擁有大量的抵債資產難以處置,許多土地資產銀行只能低價轉讓,開發商花幾百萬買去之后開發成房地產賣了上千萬元,增值了幾倍,這些資產在銀行手里成了包袱,而一旦轉讓后就增值,說明了一個深刻的問題。
中國金融業發展缺少競爭力的一個重要原因是資本市場發育不好,產權交易市場,柜臺交易市場,票據市場和資產證券化的發育落后于市場的實際需要。另外,信托業、租賃業和拍賣業發展滯后于市場需求,這些原因是導致金融業效率低下的根本原因。總之,是一個市場問題,缺少對資源進行市場化配置的機制。
不良資產成因中一個重要方面是銀行不能直接經營與收回資產相關的非金融業務,許多虧損企業一旦被兼并之后,馬上煥發出生機,而銀行債務被棄之不顧,因此而形成壞帳在銀行不良資產中占很大的比重,而銀行只能追求效用最大化,一核(銷)一拍(賣)了之。因為銀行沒有其他途徑走。金融交易市場發育不全更是加重了這一狀況,如產權交易市場,拍賣市場,銀行債權沒有辦法在轉讓和交易中化解風險,所有的問題都由銀行自己扛著。不良資產拍賣是目前經常采用的一種形式,對銀行來講,拍賣的損失率太高,拍賣又受到市場范圍的限制,大宗項目往往難以實現拍賣回收。 金融市場的不完善減少了銀行處理不良資產的手段和范圍是不良資產難以處置的一個根本原因,因此,建立和培育金融產品交易市場是當務之急。另外,現行制度對銀行經營資產相關的業務范圍規定的太窄,應該允許銀行開展以經營不良資產為目的的非金融業務。如對土地等抵押物進行以保值變現為目的開發,對房地產用途進行變造以及短期的直接投資經營活動,以便更有利于銀行債權的維護。
我們還應該看到,隨著新一輪的經濟發展和國家對經濟結構的調整,許多國有經濟成分正逐漸退出市場,如山東省已經制定出用三年時間完成省屬國有企業改制的規劃并著手進行,客觀上將促進產權交易市場的建立和發展,銀行應該積極關注、介入產權交易市場,充分利用產權交易市場化解資產風險。
銀行實現對經濟資源的整合力的第二個層次要求銀行充分利用資本市場、產權交易市場、拍賣市場的作用,優化資產負債結構,恰當地把握資產業務退出的時機,完成資產業務的退出。
銀行對經濟資源整合力的第三個層次是通過金融運行進行市場或產業的整合,以整合產業和市場生錢,進行以資本和產業價值鏈為紐帶的市場運作,完全依靠企業智慧形成獨特的競爭優勢,無形的知識資本占主導地位,銀行成為一個自由的市場經濟主體。
目前,銀行業是不自由的。廣大的國內銀行業有著“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的感覺,巨額資金已經投放到企業,但是看著企業出現問題,沒法還錢,干著急沒有辦法,有的不得不通過追加貸款或者貸新還舊以求緩解資金風險,陷入被動的境地越來越深。在競爭存款的斗爭中已經精疲力竭,營銷貸款時挖空心思、好話說盡,為企業提供“量體裁衣”式的一攬子金融服務,為幾千塊錢上門收款、拿支票,為愛吃野菜的企業老板上山挖野菜、為企業客戶提供車輛、電腦、安排人員等等,可以說極盡迎接客戶歡心之能事。盡管如此,奶酪還是不斷被人家動了。隨之而來的是銀行的大量裁員、壓縮機構,40多歲的員工被迫回家,不良資產的包袱越來越大,巨額虧損將賬面贏利潤消蝕殆盡,銀行業的冬天來了。
到目前為止,國內銀行業特別是國有銀行業的改革主要來自外在的壓力而非內部的激勵與約束方面的動力,人民銀行、銀監會的不斷的監管的壓力,同業競爭帶來的人才與客戶資源流失的壓力,來自上級的監督和檢查的壓力,來自傳統體制的機構臃腫、人員龐大的壓力,外資銀行先進管理的有形或無形的心理恐懼等幾乎都是外在的,很少有追求贏利的內在動力,普遍存在的內部人控制、資本品和費用博弈、巨大的外部性和高昂的監督成本等問題沒有得到根本的解決,銀行內部資源的行政化配置仍然占據主導地位,導致銀行的內部交易成本很高而運行效率很低,這是銀行業不自由的關鍵所在。
亞當·斯密說過,人類社會生產力的增進,幾乎都是分工的結果。人類改造自然的過程是不斷從必然王國走向自由王國的過程。銀行業的自由之路也是一個從必然王國走向自由王國的過程,那就是不斷探尋符合市場經濟規律的發展道路,按照規律辦事,建立自己的比較優勢,正確實現在市場經濟中的分工和定位。實際上,銀行業也是一個產業鏈,從吸收存款資金到資金清算到發放貸款到回收,整個產業鏈由一家銀行全程控制是違反社會分工規律的,這也是導致銀行不自由的重要因素之一,在這點上面,中外銀行,蓋莫能外。風起云涌的銀行業兼并重組浪潮并沒有從根本上改善銀行的素質,以為更加的龐大了可以更有力的抵御市場風險,實際上把銀行自身推向更危險的境地,日本的銀行在陷入困境之前,兼并重組活動最為頻繁,結果呢,大家有目共睹。認為銀行的混業經營可以挽救銀行也是片面的,同樣違背了市場經濟的分工規律,在某些方面,銀行太多的資金導致了它的盲目自信,認為什么都可以干好,事實上銀行缺少的正是這種能力,能力的欠缺導致了經營不善,必須認識到,有錢并不表示有這種專業知識和管理能力。銀行的許多中間業務無法開展,根本原因是缺少開展這種工作的知識資本和政策空間。政策對銀行的經營行為限制的太多是導致銀行不自由的重要因素。
中國歷史上沒有成熟的市場經濟,在改革之初,沒有真正的符合市場經濟主體資格的企業,缺少市場經濟的運行機制和法律環境,想在這樣的環境中經營好銀行也是單純的。當前,政府主導的經濟改革,價值取向以政府利益為主而不是以社會利益為主,處于“市長經濟”向市場經濟的過度時期,銀行業的自由之路仍然存在很多的變數。但是,打破現有格局,進行銀行產業的分工和再造是必由之路,比如,降低準入門檻,允許自由的成立存款銀行、儲蓄銀行、住房銀行、個人業務銀行、項目貸款銀行、資產管理銀行、信托銀行、農民銀行等等專業化的數量眾多的銀行,在銀行產業鏈上按照價值規律自由組合,分工協作。讓市場成為金融資源配置的主導,那時,銀行業的自由之路就不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