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5-06-30所屬分類:管理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現在談到愛國主義,很對人多會說現在又不打仗從什么地方來說愛國,又怎樣愛國呢,這與我無關。對這些人你們的思想是不正確的,對于一個民族來說要時刻保持對國家的尊重愛護,要時刻心里裝著國家而不是到了打仗的時候才會想到去保衛我們的國家。下面是 摘要:
現在談到愛國主義,很對人多會說現在又不打仗從什么地方來說愛國,又怎樣愛國呢,這與我無關。對這些人你們的思想是不正確的,對于一個民族來說要時刻保持對國家的尊重愛護,要時刻心里裝著國家而不是到了打仗的時候才會想到去保衛我們的國家。下面是
摘要: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最深厚的思想傳統,最能感召中華兒女團結奮斗;改革創新是當代中國最鮮明的時代特征,最能激勵中華兒女銳意進取。要廣泛開展民族精神教育,大力弘揚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思想,增強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激勵人民把愛國熱情化作振興中華的實際行動,以熱愛祖國和貢獻自己全部力量建設祖國為最大光榮、以損害祖國利益和尊嚴為最大恥辱。廣泛開展時代精神教育,引導干部群眾始終保持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的精神狀態,永不自滿、永不僵化、永不停滯,以思想不斷解放推動事業持續發展。
關鍵詞:愛國主義,傳統文化,民族精神
《中共銀川市委黨校學報》多次提到這樣的信息: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之源,是我們祖先留下的一份寶貴的遺產,傳統文化在一個民族生存和發展的整個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每一個民族都因其有著獨特的文化特征有別于其他民族,它是民族精神的重要體現。中華民族在創造人類文明的過程中,形成了具有強大生命力的傳統文化,不僅體現了崇高的民族精神、民族氣節,而且涵蓋了哲學、社會科學、自然科學、文化藝術等諸多領域。
一、在青少年中廣泛開展愛國主義教育
梁啟超在他寫的《少年中國說》中寫到:恰少年強,則國強。全文翻譯下來就是。今天的責任,不在別人身上,全在我們少年身上。少年聰明我國家就聰明,少年富裕我國家就富裕,少年強大我國家就強大,少年獨立我國家就獨立,少年自由我國家就自由,少年進步我國家就進步,少年勝過歐洲,我國家就勝過歐洲,少年稱雄于世界,我國家就稱雄于世界。當代青少年祖國的未來和希望,他們的愛國主義情懷如何,對國家的建設與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如果才能在青少年中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呢?我認為首先是去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進行實地熏陶是最直接的接受愛國主義教育最好的辦法. 同時在課堂中開展相關知識的學習,特別是歷史教育. 青少年學生由于辨別能力不強,容易使人生目標產生偏離,所以要加強對他們進行愛國主義教育,使他們從各種愛國主義教育活動中,潛移默化受到熏陶,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樹立以國家利益高于一切的思想,樹立為國家為人民刻苦學習,努力拼搏的思想。在改革開放和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形勢下,深化愛國主義教育,培養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具有深遠的現實意義和長遠的歷史意義。社會實踐經驗告訴我們,愛國主義教育作為青少年教育的永恒主題,必須深入持久,堅持不懈地抓下去,才能使廣大青少年凝聚愛國之心,立下愛國之志,增長建設本領,終生獻給祖國。
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的光榮傳統,是推動中國社會前進的巨大力量,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主旋律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中國培養四有新人的基本要求。愛國主義教育是提高全民族整體素質的基礎性工程,是引導人們特別是廣大青少年樹立正確理想、信念、人生觀、價值觀,促進中華民族振興的一項重要工作.
愛國主義是民族精神的核心,是振興中華實現民族復興的必然要求。從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高度和全面推進小康社會建設的實踐要求出發,進一步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對推動經濟社會健康發展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
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內容十分豐富,大致可歸納如下:
1.忠心報國,勇赴國難。這一美德的行為表現是把民族和國家利益放在至高無上的地位,其深刻的社會責任意識是中華民族性格的一個重要特征。如戚繼光組織“戚家軍”英勇抗倭,并賦詩明志:“封候非我愿,但愿海波平”;張自忠“為國家民族死之決心,海不清,石不爛,決不半點改變”,在戰斗中,他身負重傷,仍高呼“殺敵報國”,直至壯烈犧牲;共產黨員吉鴻昌就義前高歌“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國破尚如此,我何惜此頭”。他們所展示的就是這樣一種美德。
2.國而忘家,公而忘私。這一美德的本質是把“天下為公”作為崇高的理想人格。如教材中大禹治水,前后13年,風里來雨里去,三過家門而不入;孫中山提倡“天下為公,大同世界”;中國共產黨人堅持“完全徹底為人民服務”等,都是以天下為已任,為國為民無私精神的體現。
3.勤勞儉樸,艱苦奮斗。中華民族向來以勤勞勇敢,吃苦耐勞,富于創造力而著稱于世。所謂“奉公以勤,律身以儉”,“靜以修身,儉以養德”等,集中體現了這一美德的內涵。教材中,墨翟主張“節用”、“節葬”、“非樂”,反對統治者窮奢極欲、揮霍無度的生活;隋文帝身體力行,崇尚節儉,形成隋初良好的社會風氣;馬鈞發明翻車,李春營建趙州橋,黃道婆改進、推廣先進的棉紡織技術,都是這一美德的杰出代表。
4.不畏強暴,自強不息。這是中華民族獨立意識、自我意識和自覺能動性的鮮明標志。在歷史教材中,具備這種美德的也不乏其人。如越王勾踐臥薪嘗膽;司馬遷被處宮刑后,15年著成《史記》中國共產黨人在大革命失敗后的白色恐怖中“從地下爬起來,揩干凈身上的血,掩埋好同伴的尸體,又繼續戰斗了”。這些都充分表現了中華民族不屈的精神。這種精神正是中華民族歷盡艱難并不斷走向強盛的巨大動力。
5.文明禮貌,仁者愛人。我國是禮儀之幫,尊重人、關心人、理解人、幫助人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又一個鮮明特性。歷史教材中介紹的李冰父子為民修建都江堰,變水害為水利的事跡;名醫扁鵲周游列國,為民治病、救命的善行;愛國志士林覺民“將愛你(妻)之心去為天下人謀永福”的心愿;羅盛教為搶救朝鮮落水兒童而英勇犧牲的壯舉,都充滿了對人民的關心、熱愛之情,表現了民族的傳統美德。弘揚傳統文化與培養時代新人二者之間有著內在的必然的聯系。傳統文化必然在各代人們身上打下烙印,并在現實生活中發生著影響和作用。而人才的培養又總從特有的歷史傳統、民族心理、文化氛圍和生活習慣出發,并在這些因素的交互影響下與時俱進地成長和發展。事實證明,優秀傳統文化對青少年成長有重要的滋養、引導、陶冶和塑造作用.
大力弘揚一切有利于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社會和諧的思想和精神,大力發揚艱苦奮斗、勞動光榮、勤儉節約的優良傳統。加強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增進對偉大祖國和中華民族的認同,促進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建設,用好紅色旅游資源,使之成為弘揚培育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的重要課堂。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