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4-04-01所屬分類:管理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自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來,由于政府角色危機、財政危機、信任危機以及官僚主義和經濟全球化的競爭壓力,西方各國政府掀起了聲勢浩大的政府再造運動,其中政府治理是最核心的部分。本文通過回顧國外學者對地方政府治理的研究,分析我國地方政府治理的現狀
摘要:自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來,由于政府角色危機、財政危機、信任危機以及官僚主義和經濟全球化的競爭壓力,西方各國政府掀起了聲勢浩大的政府再造運動,其中政府治理是最核心的部分。本文通過回顧國外學者對地方政府治理的研究,分析我國地方政府治理的現狀并找出我國地方政府治理中存在的問題,為我國地方政府治理提出幾點建議。
關鍵字:地方政府治理,現狀,對策
一、國外對地方政府治理的研究回顧。
“政府治理”作為政治科學和行政科學的基本范疇,是指有效運用國家權力,把政府的人力、物力、資金、信息等各種資源合理地組織起來,協調政府內部對策與外部的各種關系活動的集合。經過組織、領導、控制等一定的行政過程,向社會和公眾提供公共產品或服務,以實現國家的職能和目標等一系列活動的集合。其實質在于運用公共權力,制定和實施公共政策,實現社會公共利益。
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這一極其特殊的背景下,全球化、信息化、市場化給整個世界帶來了新的氣息。在政府治理方面,威爾遜和古德諾的政治行政相分離的行政理念以及馬克斯·韋伯的官僚理論都已經無法解決當時西方政府所面臨的問題。而在此時,美國著名行政學家蓋·伊·彼得斯博士在基于理論和實踐的基礎上,在《政府未來的治理模式》一書中總結了傳統政府治理的6項主要特征:政治中立的公務員制度;層級制和規則;永久性和穩定性;制度化的公務員制度;內部管制;平等。并將政府治理模式理論分為4種,即市場式政府、參與式政府、彈性化政府和解制型政府理論。蓋伊博士認為這4種政府治理模式各有不同的理論基礎,適用于不同的政府體制,其中市場式政府治理模式的理論基礎最為清晰。對每一種政府治理模式,蓋伊博士都從問題、結構、管理、政策制定和公共利益5個方面進行了深入分析:市場式政府強調政府管理市場化;參與式國家主張對政府管理有更多的參與;彈性化政府認為政府需要更多的靈活性;解制型政府則提出減少政府內部規則。這4種模式不完全兼容,也不完全矛盾;可單獨進行,也可結合進行。
二、我國地方政府治理現狀。
當今是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時代,世界各國政府都面臨著如何提高政府效率來改善本國的地方政府治理情況。對于我國,這也是我們應對時刊發展的重要課題。因此,要提高我國地方政府治理水平,首先要分析我國地方政府治理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
(一)我國大多數地方政府治理存在著高成本、低效率問題。
在我國,地方政府治理高成本投入使之成為一項高成本的管理活動,大多數地方政府并不清楚他們提供的服務值多少錢,即使各級政府能夠報出每項服務的預算數字,這通常也不包括“間接成本”,諸如管理費用、資本成本和雇員的附加福利。由此可見,我國地方政府治理對于成本的管理與控制帶有一定的盲目性,并且對投入成本的實效缺少必要的認知。
(二)我國地方政府治理人員服務質量觀念的薄弱。
現階段,我國大部分地方政府機構仍保有傳統管治型政府的特點。政府官員“高高在上”,而公民只能是“順民”,地方政府中的行政服務人員服務意識淡薄,從而導致服務質量低下,以至于公民無法奢求政府的優質服務。我們應當建立一種行政人員在政治上受托于民,財政上取之于民,為公眾提供優質高效服務的地方政府治理模式。
(三)地方保護問題嚴重。
由于我國各級地方政府體制和制度的不完善,在利益驅動下顯現出地方保護問題嚴重。表現在:地區保護主義盛行;行業壟斷嚴重;對國家的法律和政策存在著。“上有政策”、“下有對策”,不利于市場經濟健康有序的發展。
三、改善我國地方政府治理的幾點建議。
西方的地方政府治理理論最初是西方各學者為本國迎接信息化社會和經濟全球化的挑戰而提出的,其目的和使命是探索信息化社會和全球化競爭中所需要的政府治理模式。這在一定程度上代表著人類在社會轉型過程中制度變遷的某種方向。盡管我國與西方國家面臨的問題不盡相同,但仍然存在一些類似的問題,對于西方的地方政府理論,應當從一個全新的視角結合我國今天的改革實踐和基本國情去看待,善于辯證取舍,汲取借鑒有益的東西。因此,針對我國地方政府的現狀,提出以下幾點措施。
(一)引進市場競爭機制。
在西方的企業家政府理論中,它強調政府在行政管理工作中應以市場為導向。為此,我國政府也應引進市場競爭機制,鼓勵民眾扮演一部分本應由政府承擔的角色。其具體做法包括:我國各個地方政府在一定程度上放松對市場的限制,擴大市場準入范圍,設立多個服務提供者,讓“顧客”(即人民)有更多的選擇機會,從而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和服務質量,減輕政府的財政壓力,獲得更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同時,引進市場競爭機制還適用于政府部門內部。在政府部門中引入競爭激勵機制,打破長期形成的干部任用的單一性與封閉性,在公務員隊伍中增加了憂患意識,消除由于“鐵飯碗”這一職業性質給行政工作人員造成的倦怠心理。
(二)改進管理理念。
我國的地方政府長期以來被規章制度和預算左右著,而實際上,在地方政府治理中一定的規章制度是必要的,但如果規章制度過繁過細,就會壓抑行政人員的創造性,制約政府的行政效率。因此,可以大膽適時地引進“結果為本”的管理理念:合理授權,制定清晰的責任目標,提出明確的績效標準,建立以結果而不是以程序來評估績效的考核體制,完善公務員管理制度的運行機制,建立有效的公務員培訓機制,促進公務員職業技能的提高和職業生涯發展,有效地減少繁文縟節,提高組織的運行效率。
(三)地方政府治理應加強成本管理。
地方政府治理要具有經濟合理性,以最小的財政支出獲取最大的財政效益,這就要加強成本管理。針對地方政府治理中公共財政支出增長的種種原因,我們應當有的放矢地研究對策,切實有效地加以解決。比如,當地的公共設施與重大建設項目要按國際慣例實行公開招標;實行政府采購制度,減少政府財政支出;在公用事業和公共設施領域引入市場機制;變事業單位為市場中介組織的改革;采用精簡機構和裁減人員的辦法來減少當地政府的財政開支,并建立單位財務內部審計和控制制度,實行監管分離,規范各部門內部財務管理,等等。用上述辦法來降低政府運行的成本,減少政府不必要的開支,變“無限責任政府”為“有限責任政府”,提高政府效率,減低社會負擔,實現財政效益的最大化。
(四)地方政府治理更要注重行政人員的工作素質。
地方政府治理離不開行政人員,因此,要加強對行政人員的培訓,提高行政人員的工作素質。一要加強其專業理論知識學習,自覺接受培訓,當地政府部門也要建立起長期的教育培訓機制,不斷提高行政人員的職業素質,跟上時刊發展的步伐;二要加大對行政人員的思想政治教育和職業道德建設,培養其愛國家、愛人民的良好情操,切實樹立“行政就是服務,公眾就是顧客”的服務行政理念。
三、結語。
地方政府治理理論既是一種理論,也是一種運動,是21世紀各國為應對全球化和信息化的運動。在我國,地方政府治理理論仍處在探索和發展階段。因此,我們必須要以一個開放的態度,了解、研究、學習和借鑒西方發達國家研究和實踐的成果;另一方面,我國各個地方政府也要從自身實際出發,按照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要求,立足于我國基本國情和當地的實際情況,不斷完善市場經濟體制,應對全球化的沖擊,汲取西方地方政府治理的成功經驗,找出適合當地政府的治理模式和管理方式,這既是我國地方政府對當前問題的回應,也是對地方政府治理理論的充實和完善。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