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0-05-15所屬分類:醫學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摘要:布魯氏病是布魯氏桿菌引起的一種在全世界范圍內廣泛傳播的人畜共患病,嚴重制約著畜牧業的發展。在我國把其定為乙類傳染
摘要:布魯氏病是布魯氏桿菌引起的一種在全世界范圍內廣泛傳播的人畜共患病,嚴重制約著畜牧業的發展。在我國把其定為乙類傳染病。 在家畜中以牛、羊、豬易感。病的特征是:生殖器官和胎膜發炎、流產、不孕,人感染該病則引起波浪熱以及寒戰、衰弱、頭痛、關節痛、脾臟大等一系列嚴重病變,一旦發生疫情,將會給人民的生產生活造成極大威脅,本文對布魯氏菌的診斷及防控措施進行了綜述。
關鍵詞:布魯氏菌;羊;傳染病;防治
前言
布魯氏菌病是由布魯氏菌引起的一種在全世界廣泛流行的人畜共患病,布魯氏菌又稱為布氏桿菌,根據對哺乳動物宿主的選擇性,分為羊、牛、豬、鼠、綿羊及犬布魯氏菌6個種,有20個生物型。布氏桿菌是一類能引起多種動物和人布魯氏菌病的病原,不但危害畜牧業生產,而且嚴重損害人類健康。
布病流行情況
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有布病流行,1973年報道有疫情的國家75個,1982年有94個,2008年達到160多個,只有14個國家和地區宣布清除了布病。我國上世紀70年代后至90年代初,人間發病率降到了0.8/百萬,2000年后,我國人畜布病疫情快速上升,2000年病人數只有329例,2009年上升為35816例,上升了100倍。動物是人布病流行的傳染源,至今極少“人傳人”的記錄,人類接觸感染動物的分泌物、體液、尸體或食入污染的肉、奶可以感染發病。主要通過消化道其次是皮膚、黏膜和交配感染,也可通過蜱的叮咬和空氣傳播。
布魯氏菌的致病機理
布魯氏菌是一種典型的胞內寄生菌,胞內生存是布魯氏菌引起動物發病的關鍵環節,布魯氏菌不但能在上皮細胞中寄生,同時還能在吞噬細胞中寄生,它的許多致病因素都與胞內寄生有關。
布魯氏菌通過皮膚黏膜、呼吸道或消化道進入機體后,被吞噬細胞吞食然后在其胞內寄生。布魯氏菌進入宿主細胞需要黏附、侵入、定植、傳播四步。菌體進入機體后,被吞噬細胞捕獲吞噬后,自身的莢膜可協助其在吞噬細胞中的增殖。布魯氏菌被吞噬細胞吞噬后,若吞噬細胞沒有將細菌全部消除,則布魯氏菌能在吞噬細胞中繁殖,隨后經淋巴管擴散到局部的淋巴器官,當細菌增殖到一定的數量后可導致吞噬細胞破裂使大量的菌進入血液造成菌血癥。在此過程中細菌分泌的內毒素、透明質酸等物質剌激機體出現毒血癥使機體發熱。持續數天后,菌體又隨血液進入淋巴結,睥,肝,生殖器官和骨髓中,這個過程體溫逐漸降低。當細菌再次進入血液到其他器官又釋放毒素引起發熱,臨床上表現為“波狀熱”、全身乏力、組織壞死、關節疼痛、流產、肝脾腫大等。血液中的細菌可能通過尿液和糞便排出到體外。機體的組織器官,網狀內皮系統因布魯氏菌、布內毒素及魯氏菌代謝產物不斷進入血流,反復長期的刺激使敏感性增高,發生變態反應性改變。
4.臨床癥狀
布魯氏菌病是一種人畜共患病,在人和動物身上的臨床癥狀各不相同。2006年我國被人布病發病率超過十萬分之一的國家之一,為布病的重災區國家,農業部和衛生部都分別報道了我國布病的嚴重性。人患病后在潛伏期不表現明顯的特征癥狀,到了前驅期后,人主要表現波狀熱,肌肉疼痛酸脹無力,夜間盜汗,關節炎,不愿移動,晚期還會造成不育不孕,由于患布病的臨床特點很像普通的感冒,不容易被人重視,所以患者很容易錯失治愈的最佳時期,易轉化為慢性感染。各種動物感染后,主要表現為睪丸炎、附睪炎、乳腺炎、子宮炎、流產、后肢麻痹或跛行等。牛布魯氏菌病潛伏期2周到6個月,通常取決于病原菌毒力、感染劑量及感染是母牛所處妊娠階段而定。孕畜感染布病后,一般發生流產,在妊娠后3到4個月,流產前病畜體溫升高,食欲減退,有的長臥不起,陰道流出黏液或帶血樣分泌物等。母羊患布魯氏病會引起生殖道病變,繁殖力下降等一系列特征,還有胚胎炎、非習慣性流產、臨產期死亡率增高;公羊患布魯氏病引起睪丸炎、附睪炎、關節炎和跛行等。豬布魯氏病大都為隱形感染,很少數會有典型癥狀,主要表現為不孕,后肢麻痹及跛行,短暫交替發熱或無熱,一般不會死亡。流產常見于妊娠第6到12周,流產前豬精神沉郁,陰唇和乳房腫脹,有時陰道流出灰白色或紅色粘性分泌液。如果胎衣滯留,引起母畜子宮炎和不育;公豬常見睪丸炎和附睪炎,兩次睪丸大小不對稱。牛感染布魯氏菌后胎衣呈黃色膠凍樣浸潤,有些部位覆蓋有膿液和纖維樣蛋白絮片,有的會增厚而夾有帶有出血點。絨毛葉可能由于缺血而呈蒼白色,或可能附有灰色或黃綠色纖維蛋白或膿液絮片或有脂肪狀滲出物。流產的胎兒的胃中特別是第四胃中有淡黃色或白色黏液絮狀物,腸胃和膀胱的漿膜下可見有點狀或線狀出血。有些患牛皮下呈出血性漿液浸潤。淋巴結、脾臟和肝臟有程度不等的腫脹出現,有的散在炎性壞死灶,臍帶常呈黏液性浸潤、增厚。胎兒和新生犢牛一般都患有肺炎。公牛的病變主要表現在生殖器官上,可能有出血點或壞死灶,睪丸和附睪可能會出現炎性壞死灶和化膿灶。豬的病變與牛的基本相似,會產木乃伊胎。睪丸和附睪實質中有壞死灶或化膿灶,其中可能有鈣鹽沉積,有是精囊發炎,有時也有可能囊腫,化膿性腱鞘炎和滑液囊炎。布病的病理變化廣泛多樣,受損組織不僅有肝、脾、骨髓、淋巴結那些淋巴組織器官,而且還會累及骨、關節、血管、神經、內分泌及生殖系統;不僅對間質細胞損傷嚴重,而且還損傷器官的實質細胞。尤其以單核一吞噬細胞系統的病變最為顯著。病變以漿液性炎性滲出為主,伴隨著增生性炎癥的改變,慢性病例會形成肉芽腫。剖檢病例可見胎衣呈黃色膠凍樣浸潤,有些部位覆有纖維蛋白絮片和膿液,有的增厚而雜有出血點。絨毛葉部分或全部貧血黃白色,或覆有灰色或黃綠色纖維蛋白或膿液絮片或覆有脂肪狀滲出物。
推薦閱讀:哪些醫學綜合類的sci期刊容易發
5.診斷
該病的診斷應從多方面考慮,主要是母畜的流產和不孕及子宮炎,公畜的攀丸炎,同時還可用平板凝集反應確診該病。
防控措施
定期檢疫
該病流行地區的家畜每年可用凝集反應進行一次檢疫,對檢出的病畜,嚴格隔離飼養,固定放牧區和飲水點,嚴禁與健康家畜接觸,對檢出的陰性家畜,應定期進行免疫接種,從外地購入的家畜須隔離觀察一個月,并作血清檢查,健康者方可入群,染病畜隔離飼養。
定期注射疫苗
對陰性家畜,每年進行免疫接種,注射布氏桿菌疫苗,牛每頭注射3 mL,豬每頭注射2 mL,羊每頭注射1mL;染病家畜,牛每頭注射4mL,豬每頭注射3mL,羊每頭注射2mL。經過一個多月的隔離飼養后,作第2次血清平板凝集反應,陰性畜可與健康畜合群飼養,陽性畜隔離飼養甚至無害化處理。
(3)嚴格消毒
對檢出的陽性反應病畜,應隔離飼養,對病畜污染的料槽、圈舍、飲水器具、墊草用消毒液進行全面的消毒,每天1次,連續7d后,對病畜產出的流產胎兒深埋處理,糞便要發酵處理。
布氏桿菌病是一種人畜共患病,在該病的防控工作上必須要引起各級的高度重視,加大防控力度,嚴防該病發生,確保養殖業健康穩步發展。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