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所屬分類:新聞動態瀏覽:1次
廣州中醫藥大學附屬深圳市兒童醫院聯合多單位的王靜團隊在中醫藥核心期刊《中藥材》2024 年第 3 期發表題為《基于 “脾 - 線粒體相關” 研究運脾止瀉方對腹瀉幼鼠短鏈脂肪酸及能量代謝的影響》的學術論文,從 “脾 - 線粒體相關” 理論出發,揭示了運脾止瀉方治療腹瀉的潛在機制,為中醫藥治療腹瀉提供了新的科學依據。
基于中醫理論,探究止瀉良方機制
遷延性腹瀉是兒科常見病癥,嚴重影響兒童健康。王靜團隊基于 “脾 - 線粒體相關” 理論,選取 3 周齡 SD 大鼠 40 只,隨機分為正常對照組、模型組、蒙脫石散組和運脾止瀉方組。通過番瀉葉藥液灌胃連續 14 天建立腹瀉大鼠模型,造模后各給藥組灌服相應藥物,正常對照組和模型組則灌胃 0.5% 羧甲基纖維素鈉溶液,持續 1 周。
實驗過程中,團隊詳細記錄大鼠腹瀉情況、體質量、進食量變化,采集血清、糞便、結腸組織標本,運用多種檢測方法,包括比色法、氣相色譜法、ELISA、Western Blot 等,從多個維度檢測大鼠的生理指標,如糞便短鏈脂肪酸含量、水液代謝及能量代謝相關指標。
數據詳實,揭示運脾止瀉方顯著療效
研究數據顯示,與正常對照組相比,模型組大鼠出現體質量和進食量顯著降低,糞便含水率、稀便率等腹瀉相關指標顯著升高,血清 D - 木糖等部分指標下降,而血清 GAS 等部分指標及糞便中乙酸、丙酸含量顯著升高,糞便中丁酸含量及結腸組織多項能量代謝指標和相關蛋白表達顯著降低等一系列變化。
而運脾止瀉方組與模型組對比,呈現出明顯的改善效果:大鼠體質量和進食量顯著升高,腹瀉相關指標顯著降低,血清 D - 木糖等有益指標顯著升高,血清 GAS 等部分指標及糞便中乙酸、丙酸含量顯著降低,糞便中丁酸含量及結腸組織多項能量代謝指標和相關蛋白表達顯著升高。
闡釋作用機制,凸顯中醫藥治療價值
研究表明,運脾止瀉方具有良好的止瀉作用,其機制可能在于調整糞便短鏈脂肪酸含量,促進水液代謝,改善能量代謝。該研究首次從 “脾 - 線粒體相關” 理論角度,系統地闡述了運脾止瀉方治療腹瀉的內在機制,為中醫藥治療腹瀉類疾病提供了新的理論支撐和實驗依據。
中醫兒科專家評價,此項研究將中醫理論與現代實驗技術相結合,不僅揭示了運脾止瀉方的科學內涵,更為中醫藥在兒科腹瀉治療領域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重要方向,對推動中醫藥現代化研究具有積極意義。
多項目資助,學術成果引關注
該研究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82074492)、廣東省中醫藥局項目(20201295,20232152)及廣東省深圳市科技計劃可持續發展專項項目(KCXFZ20201221173208023)聯合資助。論文發表后,網刊下載次數已達 511 次,引用次數 3 次,在中醫藥研究領域引發關注。
(論文原文刊登于《中藥材》2024 年第 3 期第 697 - 704 頁)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