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0-07-08所屬分類:建筑師職稱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摘 要:從中國與歐洲文化各自的特質來看中國與歐洲的建筑,或許會有更為深刻的認識。從建筑材料的選擇,到建筑形式的表達,從建筑單體的保護態度,到整個城市的保護與規劃,在諸多不同的建筑現象背后,其實是不同的文化傾向。 關鍵詞:文化差異 材料 形式 保
摘 要:從中國與歐洲文化各自的特質來看中國與歐洲的建筑,或許會有更為深刻的認識。從建筑材料的選擇,到建筑形式的表達,從建筑單體的保護態度,到整個城市的保護與規劃,在諸多不同的建筑現象背后,其實是不同的文化傾向。
關鍵詞:文化差異 材料 形式 保護 城市規劃
一.中國文化與歐洲文化的差異
“宗教問題實為中西文化的分水嶺”——梁漱溟[1]
誠如梁先生所說,歐洲文化中很重要的部分就是宗教,宗教中有上帝,上帝是永恒的,由于對上帝的信仰,在文化上表現為一種對永恒的追求。這種文化傾向自然會表現在建筑上。漢寶德先生這樣寫到:
“我們知道西方的建筑史,幾乎等于宗教建筑史,在西方的歷史上,自埃及、古希臘,經過歐洲文化萌芽期到19世紀,建筑上的重要結構幾乎完全是寺廟或教堂。在西方文化中,人的生活是不重要的,崇拜神,榮耀神才重要。”[2]
“這種宗教的特質在建筑上表現出永恒感的追求,這就是紀念性。”[3]
相對于歐洲文化,中國文化則不同,漢寶德先生寫到:
“永恒的感覺在中國文化中是不存在的。我們不相信永恒,卻承認生命必然要消失。”[4]
既然不相信永恒,承認生命必然消失,中國文化自然傾向一種現世的,變化的精神,進而產生一種生生不息的文化傾向。
如果您想發表建筑方面的論文,可以查看:建筑設計方向論文發表認可期刊學習了解。
二.文化差異對建筑材料與形式的影響
由于不同的文化傾向,自然對建筑發展產生了不同的影響。
這種影響首先表現在對建筑材料的選擇上。歐洲更傾向與石材,而中國則更傾向于木材。一旦條件允許,歐洲人就使用石材建造大型的建筑,宮殿,教堂等等。而中國人一旦條件允許,則選擇木材來修建自己的大型建筑。因為石頭是堅
圖1:中國山西飛云樓,木構古建,精巧輕盈。(來源:百度百科,飛云樓圖冊1/4)
圖2:德國科隆教堂,石構古建,崇高宏偉。(來源:百度百科,科隆大教堂圖冊2/9)
硬的,耐久的,很接近永恒的品質。而木料是有生命的材料,有生生不息的感覺,因而更符合中國文化的特點。
其次,這種影響也表現在建筑形式上。石料本身就有沉重的感覺,木料則有輕盈的感覺。歐洲用石頭建起來的的教堂給人一種崇高感,沉重感。這正是宗教要給人的感覺,崇高的,神秘的,壓抑的。拉開了上帝與人的距離,加強了人對永恒的向往。中國用木料建造起來的建筑,則給人一種輕盈的感覺。到后來,屋頂起翹,造成一種飛翔之勢。更是加強了這種輕盈的感覺。像一個有生命的植物,欣欣向榮,實際上是生生不息精神的體現。到現在,在受中國文化影響的日本,建筑還具有這樣的氣質。如日本建筑家槙文彥所說的那樣:
“它曾經是一個紙和木頭的城市;現在成為了一個由混凝土、鋼、玻璃組成的城市。但它一直保持著輕盈的感覺。——槙文彥”[5]
三.淺談文化差異對建筑保護與城市規劃的影響
另一方面,這種影響還體現在對古建筑保護的態度上。歐洲對古建筑的保護,在態度上傾向于不破壞、不復原,保持歷史原貌。其實是希望古代建筑在物質上的永存,進而實現在精神上的永恒。我們可以從歐洲人對與帕提農神廟的保護上看出這一點。一位學者這樣寫到:
“帕臺農神廟,即使不是永恒的,它也持續存在了漫長的歲月。盡管曾經拆卸和重新組裝,盡管曾經遭受火災、爆炸、和地震(需要大量的維修),盡管曾經被用作教堂,清真寺,和倉庫(所有必需的添加和拆除),盡管它失去了所有的木材結構,所有的色彩與繪畫,以及其大部分的裝飾和至少一半的石骨架(部分可以追溯到羅馬時代在任何情況下),但它仍然是帕臺農神廟。”[6]
而中國對待古建筑的態度,更傾向重建。這樣的態度,還是來自中國文化的精神,因而,當一個建筑破敗了,把它重新建起來是非常自然的
然的事。正如一位學者那樣寫到:
“···中國從不認為紀念物被毀了,就褻瀆事。正如一位學者那樣寫到:
“···中國從不認為紀念物被毀了,就褻瀆了歷史···”[7]
是的,這就是中國對古建筑的態度。一位學者在研究蘇州時也指出了這種態度上的差異,他這樣寫到:
“···蘇州,是中國古代城市的紀念碑。它的文化意識來自一些其他的東西,不同于我們在傳統中那樣,我們傾向于把文化與真正存在的古老的物質對象結合起來······它沒有那些是由于文化上不同的態度,以及實現持久紀念的方式上有所不同。”[8]
在建筑的保護上態度不一樣,擴大一點,在城市的保護與規劃上也有不同的態度。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建國后對北京規劃的度上。當時,中國建筑家梁思成與陳占祥提出了著名的“梁陳方案”,主張保護北京舊城,另建新城。而中國政府最后采用了當時蘇聯專家提出的規劃方案,在北京舊城基礎上建設新城。不久以后,巴黎重新規劃,面臨同樣的問題,卻選擇了相反的規劃方案,另建新城,保護舊城。
形成這樣的選擇當然有很多原因,但文化差異的原因也值得注意。建筑家梁思成與陳占祥留學英美多年,深受歐洲文化的熏陶,他們提出的規劃方案,其文化精神是歐洲的。而從中國文化傾向上來看,在一個舊城上建設新城,是自然的事。而巴黎規劃正是體現歐洲文化的精神,這樣的選擇,從文化背景上看也是自然的事。
四.研究文化差異對未來建筑發展的意義
研究了中國與歐洲文化的差異,以及在建筑以及建筑保護與規劃上的影響。那么,對未來建筑發展有什么意義呢?建筑是文化的反應,明白了文化上的差異,也就明白了中國與歐洲文化各自的特質。那么,我們就可以看清各種復雜的建筑現象,明白哪些是符合中國文化精神的,哪些是體現歐洲文化精神的,這樣,我們也就看清楚了未來建筑發展的方向。——論文作者:趙慶超 2.孟立媛 1.
SCISSCIAHCI